公告:

论侵犯注册商标犯罪的法律适用与缺失

商标注册在线 http://www.regtm.com/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我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商品的原产地,许多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接受外贸定单。为境外公司定牌加工完商品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因商标侵权而被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也日益增多。

而商标的可转让性、商标所涉及法律之外的专业知识。给刑事司法人员准确判断商标侵权案件中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增加了难度。本文拟对处理商标犯罪案件中经常发生争议的法律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关于商标侵权案件的主观方面的认定问题

根据《刑法》规定,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的商标侵权行为只承担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的法律后果的。不能认定为犯罪。

构成故意犯罪的前提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商标犯罪来说,就是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实施的是商标侵权行为。侵犯注册商标权犯 罪的故意,在认识因素上要求行为人必须对犯罪对象的性质有所认识,必须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有所认识。在意志因素上要求行为人积极追求违法所得的利益。由于我 国刑法对“明知”的含义未予阐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认和断定“明知”,便成了极为复杂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于2004年l2月22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侵犯知识产权刑 事案件解释》)中第9条第2款规定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属于刑法第214条规定的‘明知’:(一)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 改、调换或者覆盖的:(二)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三)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 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四)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笔者认为。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曾被告知所销售的是假冒注册 商标商品的。或者根据行为人本人的经验和知识。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也可推定行为人明知。”《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解释》确定了认定 “明知”与否的标准,为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认定提供了标准。但是,《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解释》所解决的“明知”问题仅限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主观故意中的“明知”。并不能成为衡量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主观故意中“明知”的标准。没有完全解决实践中认定行为人 主观上是否“明知”的难题。还有待最高司法机关作出进一步的界定。

实践中比较难判断的是接受委托定牌加工商品中发生的商标侵权行为与犯罪行 为之间的界限。受委托定牌加工是指:接受他人的委托。根据委托方要求加工生产某种牌号的商品。自己并没有这种牌号商品的生产销售权的行为。合法的受委托定 牌加工的企业在生产定牌的商品时。又时常要转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配件或者印制外包装。如发生商标侵权。定牌加工中的受托人与自己擅自生产并出售标有他人注册 商标商品的行为人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明知自己没有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所以其主观方面就是直接故意。然而。由于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人可以将商标的使用 权许可给他人使用。商标的合法使用权人并不一定是商标的专用权人。因此,在受托定牌加工行为中。只有委托方才会明知自己是否有注册商标的使用权。对受托方 而言,除非有证据证明委托方明确告知受托方。定牌加工的是假冒的注册商标,才能认定受托定牌加工的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故意。否则。受托方没有履行法定义务, 没有要求委托人提供合法的商标证明的而发生商标侵权后果时,受托人的主观心态也只能认定为过失。目前司法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但凡被许可使用商标的人没 有要求委托人提供商标证、委托书,而发生商标侵权后果时。就应认定被许可人具有侵权的故意。笔者认为该观点是不正确的,商标法及实施细则仅规定了商标的注 册人许可他人使用其商标时。负有签订许可合同并将合同副本交工商机关存查。报送商标局备案的义务。但出现转委托行为时。第二受托人有何种审查义务,法律、 法规并没有规定。以印刷企业为例,对印刷企业而言。虽然《商标印制管理办法》规定印刷企业负有审查委托人的商标证或者商标所有权人的授权证明的义务。但如 果因双方有长期业务往来。轻信对方而没有审查相关证明:或者因急于拉业务而疏忽大意忘了审查时。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会发生侵权后果。在此情况下。只能推 定受托人主观上具有“应当知道”没有审查有可能造成侵权的后果的过失心态,而不能推定受托人具有“明知”的故意。因为此时故意的心态只是违反义务的故意。 而对于侵权结果的出现则是过失的。根据我国刑法第l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行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还包括对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因此。在受托定牌加工 的情况下。除了有证据能证明受托方事先被告知所生产的是假冒注册商标,或者委托人委托制造的是驰名商标的商品。而依行业经验完全有理由推定委托人不可能有 驰名商标的合法使用权的情况外。受托人被委托人欺骗。或者受托人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而产生侵权后果时,只能认定为过失。依法不构成犯罪。

二、对“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

(一)关于“同一种商品”的判断标准

除了主观心态与经营数额高低的区别。假冒注册商标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只要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近似的商标的就构成行政违法:而只有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种商品”通常是指原料与功能基本一致的商品。比如工业生产所用的胶水与家庭所用的胶水。在原料上区别不大。在功能上都是一样的。都 可以称为“胶水”或者“粘合剂”,在生活中将两者认定为“同一种商品”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在商标法或者刑法意义上也将两者认定为“同一种商品”就会发生错 误。商标法意义上的“同一种商品”是指与商标所有人所申请的商品类别相同的商品。即商品的性能、用途和原料等都相同的商品。

从商标法第19 至21条的规定来看,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 称。商标注册申请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申请注册同一商标的。应当按商品分类表提出注册申请。注册商标需要在同一类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因此。商标法第21条规定的“商品分类表”才是判断两件商品是否是“同一类”或者“同一种商品”的法定标准。关于商品分类表。商标法实 施细则第48条第3款规定。“商标注册的商品分类表,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实行商标注册用商品国际分类的通知》中“决 定于1988年l1月1日起,实行商标注册用商品国际分类”并将“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作为该文件的附件另外国家工商总局还颁布了更详细的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根据上述文件的规定。从1988年l1月1日起任何人申请商标的注册。都应根据“商标注册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规定的商品 分类进行申请。比如。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同样是胶水。工业用胶的法定商品名称是“工业用粘合剂”属于商品国际分类第一类:而家用胶 水的法定商品名称是“文具用或者家用粘合剂”属于商品国际分类第十六类。两者连“同一类商品”都不是。就更不用说是“同一种商品”而刑法第213条假冒注 册商标罪的规定。完全来源于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因此。刑法上的“同一种商品”与商标法规定的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同一种商品”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 判断两件商品是否同一种。只能以“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中的商品分类为标准。而不能以日常生活经验为标准。

(二)对“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中的“相同的商标”的理解

判断两个近似的商标是否相同。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人们均是以注册商标为参照物。对涉嫌侵权的商标通过目测,进行主观判断。理论上对“相同的商标”的含义 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同”是指两个商标的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同。如果假冒的是文字商标。则假冒商标和注册商标的文字完全相同:假冒的 图形商标和注册商标的图形完全一样;假冒组合商标的和注册商标的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体完全相同。这种观点可以称为狭义说。第二种观点为广义说。认为“相同” 除了指两个商标完全相同之外。还包括“基本相同”的情形。

《解释》第八条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 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基本上采用了广义说的观点。在“相同”的认定中。“完全相同”的情 形。笔者认为并非指两个商标在客观存在上的完全相同。应该是指公众在认识上的相同因为在客观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即便是商标注册人自己在同 一台机器上作出的两个注册商标。要达到完全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区别非常小。肉眼无法区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可能携带真正的注册商标去进 行比较。他只能凭记忆或者印象选购商品。对于“基本相同”,笔者认为。合理界定“基本相同”的含义。需要从注册商标的功用,以及刑法设立假冒注册商标罪的 目的作解释注册商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有利消费者作出抉择;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商品生产、销售者的产品声誉;刑法设置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目的。在于惩治严重侵 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因此。这里的“基本相同”应理解为:两个商标在读音、外形。意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对于认定注册商标是否“基本相同”。只能以 消费者的通常识别能力为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容易发生混淆、产生误导的,就可以认定为与注册商标“基本相同”

三、印刷有商标的外包装盒。能否认定为“商标标识”

《刑法》第215条规定了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该罪的犯罪对象是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所谓商标标识是指“使用文字、图形或其组 合而成的有显著特征的识别标记。它既是商标专用权的标记。也是商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志,是一种无形财产”哟。在行为人为他人印刷商品外包装而涉及商标侵权 时。印刷标有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外包装,能否认为是“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中的“商标标识”?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是否要以“在同一种商 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为前提。实践中认识也不一致。

由于商品的外包装。一般只能用于特定的商品,虽然很多商品的外包装上都印有商 标。但在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中能否将“商标标识”的内涵扩大到特定商品的印有商标的外包装。需要用商标侵权的理论来判断。首先。刑法分则涉及到 “非法”的罪名。一般都是指违反了其他特别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非法持有枪支罪。是指违反《枪支管理条例》的持枪行为。作为商标犯罪三个条文之一的非法 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中的“非法”。首先应当是违反商标法及商标管理法规的行为。如果行为没有违反商标法和商标管理法规。也就不可能构成商标犯罪。而 只有侵犯或者有可能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才是商标违法行为。之所以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中没有将“同一种商品”作为构成要件。是因为从严格意义 上说“商标标识”是指仅印有注册商标文字和图形的,用以区分此商标商品与彼商标商品的。可以被粘贴在任何商品上的。可以与商品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标识” 正因为“商标标识”的可独立存在性及与商品本身的可分离性。决定了“商标标识”有可能被粘贴在任何商品上。就有可能侵犯特定商品中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如果将 印有他人注册商标的标识用于特定商品的外包装。也认定为刑法上的“商标标识”,那么就会造成商品本身的生产者未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而商品外包装的印刷者 却构成犯罪的悖论。比如福州发生的一起商标案件中。一家美国公司控告国内一家胶水厂及印刷厂生产的胶水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公安机关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对 胶水厂立案侦查。以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对胶水外包装的印刷厂立案侦查。后查明,美国公司的商标仅在商品分类第一类中的“工业用粘合剂”中注册。而国内 胶水厂生产的胶水属于商品分类第16类的“文具用或者家用粘合剂”。公安机关以美国公司的“工业用粘合剂”与胶水厂的“文具用或家用粘合剂”不是同类更不 是同一种商品。美国公司在16类商品中不享有商标专用权为由,认定胶水厂在16类商品中使用与美国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不侵犯美国公司的注册商标 专用权。对胶水厂作撤案处理。而公安机关却以刑法215条没有要求是“同一种商品”为由。认定为胶水厂印制外包装的印刷厂侵犯美国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并 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也以同样理由对印刷厂提起公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公诉人、法官均对为什么依照刑法定罪的结果会出现这样的“悖论”百 思不得其解:胶水厂生产的包装好的胶水不侵权。可以继续生产。而为其印刷外包装的印刷厂却构成犯罪。一个包含外包装在内的商品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侵犯商标 权;而将其外包装独立出来之后却够成侵权?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上述处理结果的矛盾,并不是刑法法条发生了矛盾。而是错误地将用于特定商 品的外包装认定为“商标标识”了因为。一件完整的商品。必然包含有商品本身及其外包装物。当外包装物只能被用于特定商品的情况下。它就成了该商品的附属 品。离开商品本身。外包装物就不会有其他用处。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可出售的商品。比如,印刷有“海尔”商标的鞋盒,它只能出售给鞋厂用于鞋子的包装。在 市场上鞋盒是无法单独出售。没有任何厂家会将电器装在鞋合中出售。因此。鞋盒的外包装虽然印刷了海尔商标。但不可能侵犯海尔公司在电器类商品的注册商标专 用权,也就不会构成商标犯罪。因此,在法律没有将“同一商品”作为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的构成要件的情况下。商标标识只能作严格的理解。而不能扩大理解为印刷有商标的商品外包装。

Tags: 注册商标
上一篇:论TRIPS商标侵权规则与商标权保护
下一篇:没有了
商标分类查询
商标商品,服务分类查询
如:输入“冰箱”,查询可知属于11类